技術概述
內毒素,革蘭氏陰性菌(如傷寒桿菌,結核桿菌,痢疾桿菌等)的菌體中存在的毒性物質的總稱,本質是革蘭氏陰性菌的細胞壁成分,叫做脂多糖,由菌體裂解后釋出的毒素,又稱之為“熱原”。內毒素只有當細菌死亡溶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壞菌細胞后才釋放出來,所以叫做內毒素。
由于內毒素是細菌死亡裂解或自溶引起的,因此環(huán)境中大量存在內毒素。當內毒素通過機體消化道等方式進入體內時并無危害,少量通過注射等方式進入血液后被肝臟枯否細胞滅活,不造成機體損害。但內毒素大量進入血液就會引起發(fā)熱反應—“熱原反應”,可引起發(fā)熱、微循環(huán)障礙、內毒素休克及播散性血管內凝血等。因此對生物制品需要進行內毒素測定,如對于易于引入內毒素的藥品醫(yī)療器械等必須通過內毒素檢測。
內毒素檢測要用到一種鱟試劑。鱟是一種海洋節(jié)肢動物,形似蟹,身體呈青褐色,包被硬質甲殼。鱟的血液是淡藍色的,一遇到細菌就會凝固。利用這一特點開發(fā)出鱟試劑,即將鱟血液中的變形細胞進行溶解,將溶解物制成的無菌冷凍干燥品,其中含有能被微量內毒素激活的凝固酶原,從而產生渾濁效應。
常見內毒素方法有凝膠法、濁度法和顯色法。濁度法是根據濁度變化而測定內毒素含量,顯色法是利用凝固酶的特定底物顯色來測定內毒素含量,這兩種方法可以定量。凝膠法是根據鱟試劑與內毒素產生的凝集反應來定性或半定量內毒素的方法。凝固酶能使凝固蛋白原產生凝膠,可肉眼觀察,不用特殊的儀器設備。
除了上述較常見的方法外,還有一些方法也被應用于內毒素的檢測,如免疫學方法(酶聯免疫吸附檢測法,火箭免疫電泳鱟試驗法,雙抗體夾心ELISA法等),生物學方法,化學發(fā)光法,流式細胞法,高效液相色譜法等。
技術詳情
聚生物技術詞條修善計劃
對現在的詞條不滿意?或者您有關于該技術的獨特見解,最新發(fā)展資訊?都可以投稿給聚生物。一經采用,您對該詞條的貢獻將被聚生物所有用戶所看到。
投稿參加技術詞條修善計劃